視網膜的構造
在人體胚胎的發(fā)育過程中,前腦會膨脹出一些枝芽, 芽后來就成長為視杯;視網膜事實上是大腦表層的行生物,不僅可以生成視覺信息,而且可以按收視覺信息的初步處理結果。
每個視網膜上有1.3億個感光細胞,而視束中只有100萬根神經纖維--視束指的是連接視網膜 與大腦的通道。每個視束神經纖維平均聚集130個感光細胞。視網膜的其中一一個功能是保證這些視束不會降低視覺的畫面質量。這個功能是在感光細胞與神經纖維之間的特定細胞層進行的,特定細胞層幫助感光細胞均勻分布在視網膜上。
視網膜的外邊緣包含的感光細胞相對較少,而且大多是視桿細胞。這些感光細胞所形成的視覺功能跟原始動物相似。事實上,視網膜的最邊緣部分不會產生無意識的視覺形象,基本上都是有意識的感知運動和對比。當你“用眼角”看到某樣東西并自覺轉過去想看得更清楚時,就是在對視網膜這個部分發(fā)出的信號做出的反應。
越靠近視網膜的中心位置,感光細胞的排列就越密集,而且視錐細胞與視桿細胞之間的比例也不斷增長。視網膜中心區(qū)域大約有5.5毫米的黃色班點,叫作視網膜黃班(簡稱為黃斑)。黃斑的中心為淺中央凹處,稱作中央凹。中央凹直徑大約為1.9毫米,其中心部分位于視軸線上,是直徑只有0.35毫米的小凹。
中央凹和小凹中都沒有視桿細胞,只有視錐細胞。這些細胞排列非常緊密,看上去像是視桿細胞。小凹處的細胞排列最為密集,最小的視錐細胞直徑甚全都不到干分之- -毫米。
在整個視網膜當中,視桿細胞與視錐細胞的比例為18: 1。視錐細胞負責傳送精準詳細的視覺信息,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大量的細胞都與視束相關聯。小凹當中的一些視錐細胞具 有獨特的神經纖維的作用。( 有趣的是,雖然某些魚類、蜥蜴,尤其是鳥類也具有中央凹處,但在低等哺乳動物中卻沒有。在哺乳動物中,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有小凹,大猩猩的眼睛和人類的很相似。人類擁有高度發(fā)達的中央凹,其可以為我們]提供遠處和近處的精確影像。在人類從最初的打獵到后來的農耕時期,乃全如今的技術工人的進化過程中,中央凹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。)
感光細胞中含有的色素在光照作用下會脫色,這化學變化過程能夠被轉化為電子刺激,并通過神經傳送到大腦。任何一個感光細胞中的色素只要脫色,就很快會被取代。當暴露在強光下,整個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就會完全脫色,在段時間之后, 其敏感性就會被削弱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直視強光后眼底會有殘留影像的原因。
- 共2頁:
- 上一頁
- 1
- 2
- 下一頁